最近更新最新入庫全本精品總排行榜  
搜索書籍︰
  HOT︰ 極品飛仙

第124章 0119【未來可期】

投推薦票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加入書簽

作品︰北宋穿越指南 | 作者︰王梓鈞

    筆趣閣最新域名︰www.biquge85.com ,請牢記本域名並相互轉告!

    第124章 0119未來可期

    關于高轉筒車,人教版《歷史》說出現于宋代,而人民版《歷史》說出現于隋唐。www.biquge900.com

    兩種說法,都沒有錯。

    唐代留下了文字介紹,但沒有名字和圖案。元代的王楨《農書》,才有了具體名字和圖譜。

    極有可能,在北宋時期都不多見,陳淵從福建一路走來也沒見過。

    “這是筒車?”陳淵問道。

    朱銘介紹道︰“高轉筒車,唐代就有,家父親自改進過。”

    倒不是改進,而是根據具體地形做出調整,跟王楨《農書》的記載有些不同。

    陳淵走近了觀察具體結構,雖然此時並未使用,但十米高的轉輪還是讓他感嘆︰“果真是百姓日用即為道。”

    穿過已經結籽的油菜田,陳淵來到山腳下的引水渠。

    朱銘說道︰“山賊不知興修水利,這條灌渠,也是家父組織村民挖的。高轉水車把河水提過來,灌入水渠之中,全村有一半的水田可以取水。我外出之時,水渠還沒挖完,現在卻挖完了,只等收了油菜就能灌田。”

    陳淵贊道︰“元璋兄若是做官,必能造福一方百姓,窩在這小山溝里屈才了。”

    復行一陣,有村民在地里勞作。

    那塊地里的麥苗郁郁蔥蔥,村民正在扦插紅薯苗。

    陳淵好奇問︰“這又是何物?”

    “海外帶回的高產作物,名叫紅薯,”朱銘解釋說,“家父曾言,育人當因材施教,耕種當因地制宜。山下的旱地稍微肥沃,可將麥子與玉米輪作,一年兩熟,紅薯、豆子套種其中。不但產量高,輪作還能減輕病蟲害。貧瘠山地就不行,一般不套小麥,而是選別的東西與玉米輪作。”

    “耕種亦有道。”陳淵點頭。

    朱銘一邊走一邊說︰“東邊和西邊的半山腰上,各挖有一口堰塘,也可蓄雨水而灌溉。今年打算再挖一口,到時用水就更方便。”

    陳淵不時遇到正在勞作的村民,他听說過朱銘剿賊的故事,知道這里的村人全是匪賊。

    此刻親眼所見,卻沒有半分匪氣,更像老實巴交的農民。他認為這得益于教化之功,此山有大儒坐鎮,短短半年多時間,就非常成功的化匪為民。

    眾人一路觀察閑聊,走向山寨所在的高山。

    山腳的荒坡已經開墾出來,隨便種了些蠶豆,也不求能收獲多少,主要是為了養固新開荒地的肥力。

    這些荒地,都分給了新來的逃戶和貧民。三年內免收賦稅,春種蠶豆,夏種大豆,冬種豌豆,全是豆類,都可以為土壤提供氮肥。再撒些草木灰,又能為土壤提供鉀肥,家禽糞便提供磷肥。

    如此耕種兩三年,荒地就能變成熟地。

    在科學指導下,開荒可以更加快速!

    朱國祥正在半山腰上,指揮村民種下樹苗。

    他听說陳淵來了,快步上前迎接。

    寒暄之後,朱國祥指著新栽的樹苗說︰“都是桐油樹苗,西鄉縣不好找,還是托縣里盧官人幫忙買的。半山腰太過陡峭,種地澆水不方便,而且容易造成水土流失。這里的樹木,全被山賊給砍了,正好可以栽種桐油。三年即可結果榨油,到時又是一項收入。”

    朱國祥此時一副農民打扮,穿著短打麻布衣,褲腳挽到了小腿處,兩只光腳丫上全是泥土。

    見大家都打量自己,朱國祥笑著解釋︰“剛從水田里回來,教導村民控水旱育秧,還沒來得及換身干淨衣服。”

    陳淵作揖道︰“元璋這是在吃苦,身體力行,著實讓鄙人佩服。”

    朱國祥大笑︰“不算吃苦,我喜歡農事。有人喝酒是享受,有人看戲是享受,我卻以種地為享受。”

    朱院長是真的很享受,晚上有老婆,白天有莊稼,全村那麼多土地,任由他怎麼規劃安排。

    已經有點樂不思蜀了!

    陳淵更加佩服︰“化苦為樂,幾入道矣。”

    朱國祥沖那些栽樹的村民喊道︰“栽完這些就收工,忙你們自己的地去。”

    幾個村民紛紛彎腰送別,他們看向朱國祥的眼神,全是發自內心的敬仰愛戴。

    這與面對朱銘時大為不同,村民對朱銘更多是敬畏,畢竟朱銘剿匪時殺了不少人。

    父子倆領著眾人繼續上山,越往上面越陡峭,幾個公子哥腿都走軟了。

    李含章是喜歡軍事的,路過殺虎口時,驚嘆道︰“此為天險,大郎剿賊不易啊。”

    “我帶兵佯攻正面,又派人從山後繞了三天,夜間爬上山寨去放火才贏的。”朱銘簡單解釋道。

    李含章點頭說︰“以正合,以奇勝。”

    《孫子兵法》在宋初屬于禁書,北宋中期才解禁,到現在已經傳播開來。

    陳淵也是讀過的,贊許道︰“上兵伐謀,但奔襲也不容易,成功頗有帶兵之才。”

    山頂依舊是那副鬼樣子,到處是燒成焦黑的廢墟。

    但燒剩下的房子,安排十多個客人住下沒問題。

    沈有容正帶著山上女眷給菜地除草,那里種了許多蔬菜,其中有好幾平方丈的黃花——朱院長已經在為提煉秋水仙堿做準備了。

    <div class="contentadv"><div id="”txtmid”">

    听說有客人來訪,沈有容扔下鋤頭過來。

    “陳先生,這是拙荊。”朱國祥介紹道。

    沈有容屈身行禮︰“先生萬福。”

    陳淵作揖道︰“娘子安好。”

    一番問候,沈有容帶著眾人的隨從,去挑選打掃空置的房屋。

    朱國祥則引著他們繼續前行,在一處廢墟的後面,土地疏松之後還澆了水,又堆了許多肥沃的有機物。

    幾十截椴木半埋在土里,已經長出一些小香菇。

    朱國祥樂此不疲的介紹成果︰“去年秋天栽培的,再過幾天就能采摘了,一直能采到夏天。等技藝研究透徹,便讓村民都來學,婦人可在農閑時種植菌菇賣錢。”

    “此山珍也,竟然也能栽培,”陳淵嘖嘖贊嘆,“元璋兄農技通神。”

    朱國祥說︰“菌絲培育時間太短,今年出菇不多,兩三年後應該能大量出菇。”

    陳淵听不懂啥叫菌絲,只覺得很厲害的樣子。

    朱國祥繼續說道︰“此法有兩個訣竅,一是砍花,二是驚蕈……”

    “驚蕈術”就是用鞋子或軟木拍,敲打培育香菇的椴木。古人覺得香菇在雷雨後生發,于是拍打椴木模仿驚雷,可以把香菇的種子給驚醒。

    其實是通過振動,刺激菌絲細胞活躍起來。

    眾人蹲在旁邊圍觀,就像城里人來到農家樂,看啥都覺得很稀奇。

    閔子順甚至借來婦人的鋤頭,跑去菜地里除草,純粹想過過干農活的癮。這對他來說很新鮮,在州城就沒下過地,完全不知蔬菜是咋長出來的。

    陳淵指著那些還未長大的香菇︰“在開封城里,一盤鮮蕈炒肉,至少要兩百文錢。便是干蕈炒肉,一盤也要七八十文。關中的價錢會低些,但也頗為昂貴,此物大有用處。”

    “那便曬干了賣去關中。”朱國祥笑道。

    開封的物價是真高,一份內髒雜碎早餐,至少在20文以上。

    富貴人家也舍得為食物花錢,膠東半島的大牡蠣,運到江南一只能賣一貫錢!當然,主要還是運費貴,得用海船趕緊運過去,沒有冷鏈很容易發臭變質。

    各種蘑菇也貴得很,而且特別暢銷。

    香菇若能量產,每斤利潤比茶葉還高,直至技術普及才會降價。

    朱國祥領著大家到處閑逛,直至半下午,房間打掃出來,他們才各自回房休息。

    單獨把兒子叫到房里,朱國祥問︰“你不是要在洋州揚名嗎?怎麼突然回來了?”

    “揚名揚過頭了,”朱銘把事情簡單說了一遍,“我沒想到宋徽宗居然下旨征闢,也低估了古代人對皇權的崇拜。現在洋州人都喊我征君,天天都有人來宴請。李家的老太公死了,居然花重金請我寫墓志銘,這事兒讓我打定主意暫避風頭。”

    朱國祥說︰“李家勢大,正好可以結交,怎麼不幫忙寫墓志銘?”

    “李家的名聲也臭,”朱銘說,“開金鋪的,到處放高利貸,你應該明白啥意思。”

    朱國祥點頭道︰“回來也好,名聲這東西,有時候過猶不及。”

    朱銘說出自己的想法︰“就是這個道理。現在咱們無錢無勢,自身實力還太薄弱,名氣大了也是無根之萍。如果只是求財求官,這當然無所謂,但咱們想的是要造反。我繼續留在洋州,無非多結交點社會名流、地方豪強。但他們看重的是我嗎?不是,他們看重的是皇權,征君能給他們長面子。”

    朱國祥欣慰道︰“難得,沒褂凶災  鰲!br />
    “大明村才是咱們的根基所在,這里必須盡快發展起來,”朱銘繼續說道,“現在接受豪強的太多恩惠,跟那些人攪得太深,今後只能讓咱們束手束腳。我打算在村里,一直住到秋天考試,順便提升自己的真實水平。至少得熟悉《韻書》,得把經義文寫好,否則被人一戳就破。對了,茶葉研究得怎麼樣?”

    朱國祥道︰“我知道怎麼做紅茶了,不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古法發酵就那麼幾種方法,稍微嘗試就能研究出來。另外,我還發現了一個重要情況。”

    “什麼情況?”朱銘驚訝道。

    朱國祥說︰“我跟茶工聊天時,他們說秋天也能采茶。春茶是最好的,可以做團茶。秋茶也能賣,但只能做成散茶。我們炒茶就無所謂,雖然秋天的茶葉質量沒那麼好,但拿來炒制完全沒問題。”

    唐代和明代,都有很多秋茶的記錄。

    唯獨宋代,秋茶很少,其原因是宋茶的喝法,對茶芽品質要求過高。就連茶馬司,都懶得對秋茶征稅,任由茶園主秋天制散茶自售。

    朱國祥興奮道︰“把秋茶利用起來,我們這三百多畝茶山,年利潤估計能破千貫!”

    老白員外那邊也有幾百畝茶山,靠著偷稅漏稅賣私茶,再加上少量的極品團茶,一年純利潤撐死了兩百貫左右。

    千貫的年利潤,能把老白員外看得眼楮發紅,多半要派人過來打听炒茶技術。

    朱國祥說︰“洋州城外的窮人也多,等鄭家派船來收茶,可以托他們幫忙招人。新來的村民,在下游的廢茶山居住,今年必須把廢茶山清理出來!茶葉賣出去就有錢了,玉米紅薯收獲就有糧了,今年再招三百人都沒問題。”

    朱銘笑道︰“再招三百人,人口就接近1400,這是全縣第一大勢力了。未來可期!”

    (友情推薦一本重生文《重啟創業時代》,重生回2002年的互聯網時代。)
投推薦票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加入書簽

本站所有內容均來源于網友網絡分享與轉載,本站不承擔任何責任!如不認同,請離開本站。

若本站無意中侵犯到您的權益或含有非法內容,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做出回應。

Copyright © 2012∼2018 www.399xs.com 399小說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8028581號

XML︰1  2  3  4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