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更新 · 最新入库 · 全本精品 · 总排行榜  
搜索书籍:
  HOT: 极品飞仙

三七二 贩卖私盐如何?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加入书签

作品:崇祯七年 | 作者:竹下梨

    <font color=red>笔趣阁</font>已启用最新域名:www.<font color=red>biquge001</font>.com ,请大家牢记最新域名并相互转告,谢谢!

    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www.biquge001.com如果有百分之十的利润,它就保证被到处使用;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这话说得确实是精辟到了极点,难怪大明朝的海上走私从来都是屡禁不止,有这等暴利,禁得了才怪!

    至于海盐的利润,那就更不用说了,尽管盐不贵,但却是人的生活必需品,需求量大且市场永不枯竭。而且海边晒盐,海盐的如价又是低到了一个吓人的程度,是以盐业古来便是暴利行业,自汉武帝盐铁专卖之后,不论哪朝哪代,都是将其作为政府垄断经营的行业,也即是“官营”。

    一方面是盐的成本极低,一方面是卖的价格极高以至于百姓根本吃不起又不能不吃只得购买,其间利润,不可想象。

    别说是现在了,后世贩卖私盐都是利润极高,甚至超过了贩毒,如此便可见一斑。

    董策本来是想把这家店面开做是一个首饰店来着,他现在手上就有数量极多的金银首饰,都是从六棱山的土匪那里弄来的,这些首饰多半不是很名贵,属于那种普通富户也买得起的。单价不高,但是胜在量大,而且来的压根儿都没花过本钱。

    这些不太贵又有些档次的东西,是不愁销售的,最是受城市中那些市民中产阶级的欢迎。

    其实董策手里有好的,都是当初侯家伟家被抄的时候,他指使石进几人从抄家的物资中拣选出来的。侯家伟为官数十年,喝兵血喝的脑满肠肥,侵吞贪污无数,家中豪富遮奢,那些首饰珠宝什么的,自然是很上档次的,不过董策是舍不得拿出来卖的,那些有几件儿被他送给了红袖,剩下的则都都是在家里藏着。顶多顶多,是从里面拿出两件来当做是店里的压箱底儿。

    只是后来董策改了主意。

    那些从六棱山土匪那里抢来的首饰珠宝,有些特征颇为的明显,若是被人给认出来,那也是一桩麻烦。而且董策几乎可以断定,苏以墨是会派人盯着自己的动向的,若是自己开了首饰店,怕是他立刻就能联想到那方面。这些东西藏在库房里苏以墨那是一点儿法子都没有,但若是见了光,被他训住把柄一状告到刘若宰那儿去,就不好说了。

    刘若宰可容不得这种事情。

    想想便只好作罢。

    “海上贸易,海盐……海上贸易,海盐……”

    “诶,对了,怎么把这茬儿给忘了?”董策忽的一拍脑袋,想起一件事儿来。

    他在晋北,距离大海千里之遥,而且现在磐石堡所有事儿都落在他身上,根本就走不开,暂时那两项,他是根本都插不上手的,只是未必就没有别的路子。

    海盐够不着,池盐可就不一定了。

    董策想起数月前和黄季的那一番对话了,董策杀了孙如虎之后,黄季便逃亡了外地。日子过得很是辛苦,身上也没钱,又怕被当成逃兵抓回去啥杀头,便昼伏夜出,一路小心翼翼的蹭到了朔州方才安顿下来。他手上是有很硬的功夫的,毕竟是当了这么多年精锐边军了,于是在朔州便寻了个家丁护院的差事。

    他那主家,便正是个私盐贩子。

    山西并不靠海,便是离着最近的辽海也就是后世的渤海,差不多也得有个几百里远,但是这并不妨碍晋商成为大明朝最煊赫,势力最大,实力最强的盐商之一。

    食盐历来是国家专卖的,从桓宽《盐铁论》开始,由于食盐利润非常大,国家严格控制盐业生产和盐业交易,只是到明朝这种现象便改变了。

    蒙元被驱逐到塞外之后,却是不安分,一旦遇到水、旱、蝗灾,往往便会南下,为祸甚烈。当初太祖洪武帝,成祖永乐帝之时,大明朝正是巅峰,兵威浩荡,军事实力傲啸天下,打的蒙元狼奔豕突,那会儿自然是没什么问题。但是自从当年英宗率五十万京营精锐御驾亲征结果兵败土木堡之后,双方的攻守局势便开始扭转。

    大明朝花费巨资,重建长城,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设立九大边镇,屯边军近百万之数。

    接近百万大军,以及这些大军的军属加起来,可就是数百万了,这些人的吃饭问题,便是很不好解决。军需粮秣消费量巨大,仅靠朝廷财政经费支出,久而久之财力损耗巨大。朝廷便号召商人运送粮食到边关去,政府给商人以好处,如果你运来粮食,就开给你盐引也就是贩卖食盐的凭证。这便是开中法,开中法早在洪武四年便已经实行,这也是最典型的朱元璋式的政策——看似绝妙,实则无法长久,时日一长,便会从善政变成大大的恶政。

    按照开中法运粮食的商人大军中,自然少不得晋商,而晋商发给盐引之后,最早划给他们支盐的所在,乃是河东。而此时,食盐的销售范围,哪里的盐销往哪里,哪里的商人能去哪儿支盐,能把盐销往何方,都是朝廷划定了的。河东盐行销范围主要是晋南地区、陕西南部、河南北部等一百二十多个州县,在这些地界儿,食盐的销售价格朝廷不管。因此其利润空间非常大,晋商抓住政策变化这一契机,纷纷北上南下,由此大发利市,迅速的积累了巨额财富,地方经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运城便是一个极好的例子,此处古名潞村,后来那海德俊将盐运使署移到了潞村,起名凤凰城,至明清时期,由于盐运使署设置在凤凰城,便改名为运城。运城因盐得名,因盐勃兴。

    “开中法”调动起了大家的积极性,但是久而久之,粮食陈腐,多得吃不了,且河东产盐量有限,逐渐商人手里开始持有大量的空引,在河东兑不了现,成为社会一大弊端。这迫使朝廷二次改革开中法。商人以后不用向边关运送粮食,可以交银子换取盐引。对于大家手中持有的空引,政府编成十组,分十年一一兑现,每年兑现一组。兑现后,不仅可以在河东支盐,而且可以到全国各大盐场支盐。

    这也就是所谓的“叶淇变法”。

    当然,这只是官面上冠冕堂皇的说法。

    在时任户部尚书的叶淇变法之前,开中制已经被破坏到了有名无实的地步。其一,明朝廷增加了每引盐的纳粮数量,使商人望而生畏,不愿纳米开中。其二,权贵上奏讨取盐引,垄断开中,贩卖私盐,使开中商人受到排挤。其三,灶户不堪剥削,纷纷逃亡,盐产量大减。其四,明朝廷基于财政的需要,始终对盐商采取提前敛取的政策,任意增发盐引,造成商人手中持有的盐引过多,甚至到孙子那辈都得不到兑现,严重挫伤了他们开中的积极性。

    甚至有的商人手中持有二十七年前颁发的盐引无法兑现,以松江为例,英宗正统年间有待政府支盐的盐引就多达六十多万引。成化十四年,又出现了大同各边镇城池草豆不足,开中长芦、河东盐引而无人上纳的局面。弘治二年因无盐可支,明朝廷就允许盐商购买灶户正课之外的余盐以补正盐之缺,结果引起私盐泛滥,全国陷入“民日贫,财日匮”的窘困局面,于是才有了叶淇变法。

    叶淇的盐法变革,将原来的开中制变为开中折色制。变法的主要内容,就是将原来到边区纳粮,变成直接交钱,以换取盐引。换句话说,折色制与开中制的不同之处在于,筹集边饷的方式不同,前者以白银为中心,后者以实物为中心。

    大明朝的朝廷正税,其实真的很低,政府可控制的财政收入有限,叶淇变法等于将盐税揽在国家手中,也就是让盐商直接缴纳白银到中央政府,换回盐引。至于往边关运粮,就不用他们操心了,由中央朝廷花钱组织运力,往边关运粮,由此以保障边防军饷军粮。

    此制的确立,标志着边饷筹集体制由物物交换到了银物交换,大小也算是个进步的。

    但是这事儿,实际操作起来,其实非常时期不靠谱的。

    以前的时候,商人直接把粮食运到了边关,交到了当地官府的手中,过程虽然复杂,路途虽然遥远,但是负担是压在了商人的身上。而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他们还肯运粮往边关换取盐引,那就说明其中定然是有利可图的,而且利润不小。若不然,谁会这么傻?商人运量,至少没有大小官员,各级官吏的层层盘剥,而边关的粮食,也可以得到保障。而改革之后,商人们实际上就是花钱买盐引,然后政府拿这笔钱去买粮运粮——实际上这当然是不可能的。钱进了官府的手里,进了那些贪官污吏的手里,想让他们拿出来,那可比登天还难。倒是各级官吏,趁着这个机会,大发利市。粮食要运到各个边镇,那得过一层层的手,好处就被一层层的分润,这样造成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边关将士们拿到手的粮食,越来越少。而朝廷多了对边将的这一层钳制,文官地位越来越高,武将地位就越来越低。

    []

    <font color=red>笔趣阁</font>已启用最新域名:www.<font color=red>biquge001</font>.com ,请大家牢记最新域名并相互转告,谢谢!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源于网友网络分享与转载,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不认同,请离开本站。

若本站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做出回应。

Copyright © 2012~2018 www.399xs.com 399小说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8028581号

XML:1  2  3  4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