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最新域名:
www.biquge85.com ,请牢记本域名并相互转告!
    第2952章 改变
    吉普车在崎岖的边境巡逻路上颠簸,最终在那几间熟悉的、简陋的干打雷前停下。m.biquge85.com
    魏全友和老伴依旧如往常一样,听到车声便迎了出来。看到亦菲,老人有些惊讶,更多的是高兴。
    “首长,你怎么又跑到这山沟沟里来了?”
    魏全友握着亦菲的手,那双布满老茧和冻疮疤痕的手,粗糙却异常有力。
    “魏叔,我们这次来,是想好好听听您的故事,把您和像您一样的老兵们的故事,讲给兵团所有的孩子们听。”亦菲真诚地说。
    接下来的几天,采访组驻扎在哨所附近。他们跟着魏全友巡边,体验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孤独与艰辛。
    他们听魏全友和老伴讲述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如何在零下几十度的严寒中守护界碑,如何在暴风雪中迷路又奇迹生还,如何与企图越境的坏人斗智斗勇。
    如何与当地的少数民族群众结下鱼水深情……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平淡如水的叙述,但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惊人的力量和深沉的情感。
    魏全友指着墙上那张“八一”阅兵观礼照片,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
    “那天,看到咱们军垦城那么热闹,孩子们那么有出息,我心里啊,比喝了蜜还甜。就觉得,这辈子,值了。”
    他还拿出一个铁盒子,里面珍藏着各种奖章、奖状,还有一本磨破了边的《兵团战士守则》。
    他抚摸着这些物件,眼神坚定:“这些东西,不值钱,但比我的命还重。这是组织给我的信任,是咱兵团人的魂儿。丢了啥,也不能丢了魂儿。”
    随行的记者含泪记录,创作人员心潮澎湃。
    他们意识到,这不是在采访一个典型,而是在触摸一段活着的历史,一种不朽的精神。
    与此同时,兵团各级组织也行动起来,广泛发掘和推荐各条战线上的先进典型。
    不仅有像魏全友这样的“戍边模范”,还有被誉为“大漠园丁”、在戈壁滩上种出千亩绿洲的林业专家。
    有扎根团场医务室数十年、救治了无数各族群众的“马背医生”。
    有在科技攻关中废寝忘食、取得重大突破的“兵工匠人”。
    也有在民族团结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被少数民族群众亲切称为“汉族阿娜”(妈妈)的基层干部……
    一个个鲜活、立体的榜样被挖掘出来,他们的事迹通过兵团电视台、报纸、新媒体平台,以系列报道、纪录片、广播剧、话剧等多种形式,铺天盖地地进行宣传。
    特别是关于魏全友的纪录片《守护》播出后,在兵团内部引起了巨大轰动。
    那黝黑的脸庞、皲裂的双手、坚定的步伐,以及那句朴实的“这辈子,值了”,让无数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热泪盈眶,深受震撼。
    “原来,这就是我们的爷爷、父辈们走过的路!”
    “和魏爷爷比起来,我们平时抱怨工作累、待遇低,真是太矫情了。”
    “荣誉无价!这种精神财富,是多少钱也买不来的!”
    网络上,兵团内部的论坛和社交群里,充满了这样的讨论。一种久违的、对奉献精神的崇敬和反思,在悄然回归。
    但亦菲知道,仅靠宣传还不够,必须将这种精神价值融入制度建设和日常工作中。她推动兵团党委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
    一、改革评价体系:在干部考核和单位评优中,大幅提高“维护稳定、促进团结、无私奉献、攻坚克难”等精神层面指标的权重,降低单纯经济指标的比重。
    设立“兵团精神奖章”、“戍边贡献奖”、“民族团结模范”等高级别荣誉,并给予相应的社会尊重和一定的、但更侧重于精神关怀和保障的待遇(如优先疗养、子女教育倾斜等),明确传递“荣誉重于金钱”的信号。
    二、强化传统教育:将兵团历史、老兵故事纳入各级干部培训和青少年教育的必修课。
    组织“老兵报告团”巡回演讲,建立“兵团精神教育基地”,让新一代兵团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创业维艰。
    三、推动实践养成:组织开展“重走老兵路”、“边境体验日”、“民族团结结对子”等实践活动,让干部职工,特别是年轻人在亲身参与中净化思想、锤炼作风。
    四、关爱典型人物:切实改善像魏全友这样的老典型的生活和医疗条件,让他们在奉献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和时代的回报,消除“英雄流血又流泪”的担忧。
    政策的导向作用开始显现。一些过去热衷于跑项目、争资金,却忽视基础管理和精神建设的团场领导,开始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凝聚人心、传承精神上来。
    一些原本觉得在基层没“钱”途的年轻技术人才,在看到那些扎根一线的典型事迹后,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选择,选择留下或奔赴艰苦岗位。
    在北疆某个以种植棉花闻名的师市,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一个连队为了争创高产,私下里打算挪用一部分原本用于改善职工文化活动的经费去购买更贵的滴灌设备。
    这事在连队民主生活会上被提了出来。一位年轻的技术员,受魏全友事迹的感召,勇敢地站出来反对:
    “连长,我们现在产量已经不低了。但大家业余生活枯燥,精神面貌不振,这才是大问题!”
    “魏爷爷在边境线上,条件那么苦,靠的是什么?是精神!我们不能只盯着产量数字,忘了咱们兵团人的根本!这文化活动经费,不能动!”
    他的话,得到了越来越多职工的支持。最终,连队不仅没有挪用经费,反而自发组织起来,利用业余时间平整土地,自己动手修建了一个小型的文化广场。
    这件事被作为“价值观回归”的典型案例,在兵团范围内宣传推广。
    当然,转变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也有一些杂音,认为这是“走回头路”、“不切实际”、“唱高调”。
    有人私下抱怨:“光讲奉献,不给实惠,谁干啊?”
    面对这些,亦菲很清醒。她在一次工作推进会上说:
    “我们重塑价值观,不是要否定合理的物质利益,更不是要大家回到过去过苦日子。”
    “而是要明确,作为兵团人,什么是更重要的、更根本的价值追求。是要在创造美好生活的同时,守住我们的精神高地,确保兵团的事业永不变色、永不断流。”
    她强调,要将精神激励与合理的物质保障结合起来。
    让奉献者得到尊重,让实干者得到实惠,但这个“实惠”的衡量标准,必须是多元的、更加注重长远和社会效益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回归初心、牢记使命”活动成效逐渐显现。
    兵团上下下下,谈论理想、信念、奉献、责任的人多了,盲目攀比收入、计较个人得失的风气得到了有效遏制。
    尤其是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时,那种“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兵团作风更加凸显。
    年底,兵团举行了隆重的“兵团精神模范”表彰大会。
    魏全友等一批老典型,以及在新时期各条战线上涌现出的新模范,胸佩大红花,接受了最高的荣誉和全体兵团人的致敬。
    魏全友作为代表发言,他没有讲稿,依旧是他那朴实的语言:
    “我就是一个兵,做了该做的事。看到现在兵团这么好,孩子们这么有出息,还有这么多年轻人愿意接过我们手里的枪,我高兴!兵团精神,丢不了!”
    台下,掌声雷动。亦菲看着这一幕,眼角湿润了。她知道,这项工作任重道远,需要持之以恒。
    但此刻,她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兵团精神在新一代人身上焕发出的勃勃生机。
    表彰大会后不久,亦菲收到了一封来自基层团场的信。信是一个刚毕业分配到那里的大学生写的,信中写道:
    “亦菲副总,以前我总想着怎么尽快离开这片戈壁,去大城市发展。但听了魏爷爷的故事,参加了团里的价值观讨论,我改变了想法。”
    “这里或许没有大城市的繁华,但这里有值得我们用青春守护的东西。我决定留下,像父辈们一样,做一个真正的兵团人。”
    看着这封信,亦菲欣慰地笑了。她走到窗前,望着远方。天空湛蓝,阳光正好。
    她知道,精神的火炬已经传递下去。兵团的传奇,必将在这一代又一代人对初心的坚守和对使命的担当中,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而她自己,也将在这条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用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智慧,守护好这片土地和它不朽的灵魂。
    魏全友等一批典型人物的崇高精神,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在兵团内部激荡起层层涟漪。
    表彰大会的盛况通过媒体传遍天山南北,那些朴实无华却重若千钧的事迹,持续发酵,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这片土地的精神气质。
    然而,亦菲深知,树立典型、营造氛围只是第一步,要将这种精神力量转化为推动兵团各项事业发展的持久动力,还需要更深入的机制建设和更广泛的实践融入。
    她领导的工作领导小组并没有因表彰大会的结束而解散,反而更加忙碌起来。
    一、“精神坐标”与“实践路径”相结合
    亦菲推动兵团党委出台了《关于将兵团精神融入日常管理和考核评价体系的实施意见》。
    这份文件将抽象的精神价值,细化为了可衡量、可考核的具体指标。
    例如,在干部选拔任用中,明确要求考察其“在艰苦岗位和关键时刻的表现”、“服务基层、联系群众的情怀”以及“维护民族团结和大局意识的自觉性”。
    在经济建设领域,项目评审不仅看经济效益,更要评估其“对巩固边防的贡献度”、“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带动周边各族群众共同致富的效应”。
    在人才培养和引进中,特别向愿意长期扎根边疆、奉献基层的专业技术人才倾斜,并设立“兵团奉献津贴”。
    虽然金额不算很高,但代表的是一种价值认同和社会尊崇。
    这些制度层面的调整,像一只无形的手,悄然扭转着“指挥棒”的方向。
    过去一些被认为“吃力不讨好”、“见效慢”但关乎长远发展和根本使命的工作,如今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资源投入。
    二、新时代的“魏全友”们在涌现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魏全友等老一代典型的精神感召下,一批新时代的奉献者开始在各自岗位上脱颖而出,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兵团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在北疆的一个偏远风电项目工地上,年轻的技术员小李,放弃了内地知名企业的高薪聘请,选择留在这里。
    项目地处风口,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一次,为了抢在极寒天气到来前完成关键设备的调试,他带领团队在零下三十多度的野外连续工作了三十多个小时,手脚都冻伤了。
    有人问他图什么,他憨厚地笑了笑:
    “在这里,我能感觉到自己做的事有意义。每当看到大风车转起来,给边防哨所、给周边村庄送去光明和动力,我就觉得,再苦再累也值了。魏爷爷守了一辈子边防线,我这点苦,算啥?”
    在南疆的一个团场,毕业于名牌大学的“兵三代”小张,主动请缨到最困难的民族连队担任党支部书记。
    他克服语言障碍,深入每家每户,了解群众诉求。他引进先进种植技术,帮助连队职工和周边村民提高收入。
    他组织“双语”夜校,促进文化交融;他调解邻里纠纷,维护团结稳定。
    曾经有企业高薪挖他,他拒绝了。他说:
    “我爷爷当年是跟着王老将军进疆的,我父亲在这片土地上奉献了一生。”
    “这里就是我的根。看着连队越来越好,各族群众亲如一家,这种成就感,多少钱也换不来。”
    这些新时代的“魏全友”们,或许没有经历过枪林弹雨,但他们同样在平凡的岗位上,用自己的青春、智慧和汗水,践行着忠于使命、无私奉献的兵团精神。
    他们的故事通过兵团内部的宣传网络广泛传播,成为了激励更多年轻人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生动教材。
    三、价值观引领下的高质量发展
    精神力量的汇聚,最终要落实到发展成效上。
    亦菲敏锐地意识到,正确的价值观不仅能凝聚人心,更能转化为强大的发展动能。
    在“兵团新能源产业发展联盟”的框架下。她特别倡导设立了“技术创新与共享奖”和“社会责任贡献奖”。
    鼓励成员单位不仅比拼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更要注重技术普惠和对兵团整体发展的带动作用。
    <!-- 翻页上aD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