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最新域名:
www.biquge85.com ,请牢记本域名并相互转告!
第4422章 让月球的灯光照亮更远的星河
春节刚过,基地接到地球航天局紧急任务:接收10名航天工程与微生物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深空探测专项研学”,为“月球三号计划”储备人才。
www.luanhen.com消息下达后,各部门迅速行动——苏晓宇升级美食街餐食配方,陈玥改造实验室增设研学工位,李锐则牵头设计航天任务实操课程。
研学团抵达当天,“星尘九号”运输舱精准停靠。当10名身着蓝色航天服的研究生走出舱门时,陈玥与李锐已在舱外等候,手中捧着嵌有“月心桂”叶片的纪念徽章:“欢迎加入月球科研前线,这里的每一组数据都将写入深空探测史。”
在微生物实验室,陈玥用互动全息投影展示“氦-3转化菌”的工作机制。当紫色荧光菌群随着模拟月壤环境变化呈现不同活性状态时,研究生们纷纷俯身记录。“这些微生物是月球的‘能源基石’,”陈玥操作着调控杆,“你们的任务之一,就是优化它们在极端辐射下的代谢效率。”
舱外作业实操课上,李锐带领研究生们穿戴重型航天服进入模拟舱。“月面重力仅为地球六分之一,迈步时需控制力度,避免重心失衡,”他亲自示范设备检修动作,“记住,舱外作业每一秒都要精准,你们手中的扳手,连接着整个基地的能源安全。”研究生们轮番实操,在虚拟月壤上完成氦-3转化舱管线排查,汗水浸透了内层工作服。
研学期间的技术突破格外亮眼。航天工程专业博士王浩在月球车驾驶实训中,发现环形山阴影区导航定位偏差问题。他连夜绘制星光导航辅助模块设计图,结合月面恒星轨迹数据库,提出优化方案。李锐带领工程团队验证后,仅用72小时就完成系统升级,定位误差从原来的1.2米缩减至0.1米。
“这就是科研攻坚的效率!”李锐在技术评审会上公开表扬,“王浩的方案将直接应用于新一代月球车,为‘月球三号计划’的月面勘探任务扫清障碍。”地球航天局同步发来贺电,邀请王浩研学结束后加入深空探测工程组。
闭营仪式上,王浩作为代表发言:“在月球的实操让我深刻体会到,航天科研不是理论推演,而是在极端环境中寻找最优解。前辈们的坚守,就是我们青年科研人的标杆。”他的话引发全场共鸣,多名研究生当场提交了加入月球基地的申请。
研学团离队后,基地科研迎来关键突破。陈玥团队历时半年培育的“月球水稻”成功收获,这种融合地球高产基因与月球耐辐射微生物特性的作物,生长周期缩短40%,米粒矿物质含量提升3倍。丰收当天,科研人员用新米煮成粥品,在实验室里举行了简单的庆祝仪式。
“月球水稻实现主粮自给,意味着我们彻底摆脱对地月物资运输的依赖。”林峰在丰收总结会上宣布,“下一步启动‘月球农业产业园’建设,为深空探测任务储备长效食物供给系统。”
苏晓宇立刻将月球水稻纳入餐食体系,推出“科研能量套餐”——稻花蛋白粉配生态舱果蔬汁,为熬夜攻关的团队提供高效营养补给。他还特制真空包装的稻花香米,作为科研成果样本寄往地球航天部门,让后方团队共享突破喜悦。“科研人员吃得好,攻坚才有力气,”苏晓宇笑着说。
同期,李锐带领的工程队在深层探测中取得重大发现:地下500米处的天然溶洞内,不仅蕴藏着储量丰富的液态水,还存在一种特殊发光矿物“月荧石”。这种矿物导热性是现有航天材料的3倍,且能在黑暗中持续释放低能耗蓝光,是制造深空探测器核心部件的理想材料。
“月荧石的发现是‘月球三号计划’的关键支撑,”林峰在紧急调度会上强调,“我们要同步推进开采利用与生态保护,绝不能破坏月球原生地质环境。”基地随即成立专项委员会,陈玥担任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定微生物修复方案。
“开采前先在周边布设‘微生物防护带’,”陈玥在方案汇报中详解,“利用‘月心水球菌’代谢产生的黏合物质固定岩层,同时投放能降解开采残渣的工程菌。我们既要取之有道,更要护之有方。”李锐的工程团队则优化开采设备,采用低振动钻探技术,将对岩层的影响降至最低。
时光飞逝,月球基地建成五周年庆典如期举行。地球航天局领导、资深航天科学家通过全息投影参会,吴刚小队全体成员也在线上连线送祝福。庆典播放的纪录片里,从“星尘”任务猕猴探路,到如今“月心桂”成林、氦-3高效转化,每一幕都让在场科研人员热泪盈眶。
“当年我们用老式仪器测月壤温度,数据误差能有两度,”吴刚小队队长张远的身影出现在全息屏上,“现在你们培育跨星球菌种、开采月荧石,把月球建成了深空探测枢纽,这就是中国航天的传承与突破!”
庆典高潮,林峰揭晓“月球三号计划”核心规划:建设深空探测指挥中心、月荧石材料实验室、地月转运枢纽三大核心设施,目标将月球打造为人类探索木星、土星的“太空母港”。“五年前我们在月壤插下国旗,”林峰的声音铿锵有力,“五年后,我们要让月球的灯光照亮更远的星河!”
庆典结束后,陈玥与专程赶来的吴刚小队老队员赵强来到“星尘纪念碑”前。碑上刻着所有为月球探索奉献的名字,从“星尘”任务的猕猴到每一位科研人员。“当年我们留下的国旗,现在成了科研基地的精神坐标,”赵强抚摸着碑上的刻字,“探索的火种在你们手中越烧越旺。”
“这是科研人的接力,”陈玥望着生态区成片的“月心桂”,“我们正在培育能适应木星环境的共生菌种,为下一步探测打基础。”赵强点头赞许,从背包里取出当年的勘探记录本:“这里有我们当年的月震数据,或许对你们的深层实验有帮助。”
<!-- 翻页上aD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