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最新域名:
www.biquge85.com ,请牢记本域名并相互转告!
第4423章 人类迈向宇宙深处的起点
夜晚的美食街成了庆祝主会场,苏晓宇推出“五周年功勋套餐”——红烧月壤培育土豆、清炒生态舱蔬菜,每道菜都用科研成果命名。
www.biquge500.com科研人员举杯欢庆时,苏晓宇的妈妈通过视频连线举杯:“儿子,为你们这些航天英雄骄傲!”
李锐与林峰站在观测塔上,望着远处月荧石开采场的蓝色光晕。“月荧石导热系统已完成调试,氦-3转化效率稳定在72%,”李锐汇报最新数据,“足够支撑‘深空一号’探测器的能源需求。”林峰点头,指向夜空中的航行灯:“‘深空一号’一周后抵达,我们的任务,是确保它从这里满载希望出发。”
此时的微生物实验室里,陈玥正带领团队做“跨星球共生菌种”的最终活性检测。终端屏幕上,融合了月球蓝丝菌与木星极端环境菌种的微生物群落,在模拟木星磁场中呈现稳定的紫色荧光。“活性98%,符合搭载标准,”助手兴奋地汇报,“这是人类首次培育出能适应外星球环境的共生菌群。”
“月球三号计划”启动第三个月,基地遭遇首次重大挑战。陈玥在“木星微生物适应性”预实验中,发现地球极端环境菌种在模拟木星辐射下存活率不足10%,而月球本土微生物虽耐辐射,却无法适应高压磁场。实验室培养箱连续报废三台,培养皿中的菌种反复裂解,陈玥已连续四十小时未合眼。
“不能只盯着单一菌种改造。”林峰带着李锐走进实验室时,陈玥正对着基因序列图发呆。全息投影上,木星磁场模拟图与月球微生物基因链交织,红色预警线密集闪烁。李锐将温热的稻花粥放在她手边:“工程队在月荧石溶洞发现,深层岩层能屏蔽90%辐射,可搭建地下模拟实验舱。”
这个提议让陈玥豁然开朗。她立刻联合工程团队设计“地核级模拟舱”——以月荧石为导热核心,填充“月心水球菌”代谢产生的缓冲物质,在地下300米构建与木星环境高度相似的实验空间。苏晓宇则为实验室定制“攻坚能量包”,将月球水稻蛋白粉与蓝莓混合制成营养棒,保障科研人员的体力供给。
模拟舱搭建第七天,月震监测仪突发高频警报——开采月荧石触发岩层松动,震源就在实验舱上方100米。此时陈玥正带着两名助手调试设备,舱体瞬间倾斜,培养架上的菌种样本摔落大半,关键的“蓝丝菌-木星菌”融合样本也被打翻。
“立刻撤离!”李锐的声音从通讯器炸响,他已带着维修队赶到,穿着重型航天服在舱外固定支架,“机器人马上进场回收样本!”“样本暴露会失活,必须人工回收!”陈玥果断拒绝,迅速穿上应急防护服,跪在倾斜的操作台上,用特制吸管收集残留菌液,指尖被破碎培养皿划伤也浑然不觉。
当陈玥抱着样本箱从逃生通道冲出时,李锐立刻上前检查。万幸的是,两支融合菌种存活,其中一支基因序列发生意外变异——同时具备月球微生物的耐辐射性与木星菌种的环境适应性。“这就是‘跨星球共生菌种’的雏形!”陈玥激动地与助手相拥,声音带着疲惫的颤抖。
技术复盘会上,林峰特别强调:“陈玥的科研敏感、李锐的应急处置、苏晓宇的后勤保障,少了任何一环都无法化险为夷。‘月球三号计划’是团队战役,每一个岗位都是防线。”苏晓宇在台下记录着——为保障氦-3转化舱24小时运转,他已调配双倍食材储备,确保夜班工程师随时能吃上热餐。
随着“跨星球共生菌种”培育成功,深空探测指挥中心建设进入冲刺期。李锐团队攻克月荧石导热系统核心技术,将氦-3转化效率从55%提升至72%,不仅满足基地能源需求,还能为“深空一号”提供全额补给。他主导设计的新型航天服,采用月荧石纤维与“月心桂”提取物复合面料,重量减轻30%,抗辐射能力翻倍,通过了舱外作业极限测试。
苏晓宇的美食街也成了科研交流枢纽。他开辟“科研沙龙角”,每周五准备夜宵供不同领域科研人员碰撞思路。一次,陈玥团队的微生物学家与李锐的结构工程师因“菌种培养舱散热设计”争执不下,苏晓宇端上酸辣粉:“粉条要软而不烂,就像你们的设计,得在散热与保活间找平衡。”这句话竟启发双方设计出“蜂窝式散热舱”,完美解决难题。
“深空一号”发射前一个月,吴刚小队老队员赵强以地球航天局技术顾问身份抵达基地,验收指挥中心建设成果。当看到月荧石导热系统平稳运转,“跨星球共生菌种”在模拟舱内长势良好时,他不禁感叹:“当年我们连顿热饭都难保障,现在你们把月球建成了能培育外星球生命的科研堡垒!”
发射前一夜,基地全员进入战备状态。陈玥在实验室做最后一次菌种活性检测,确保“共生菌种培养舱”万无一失;李锐在指挥中心反复推演发射流程,逐一核对能源节点参数;苏晓宇带着厨师们准备“出征宴”,每道菜都寓意“圆满成功”,保温箱将热餐直接送到发射控制台。
发射当天,观测塔上挤满科研人员。当“深空一号”从月面缓缓升起,淡蓝色尾焰照亮环形山时,所有人挥舞国旗欢呼。陈玥紧盯着终端,当“菌种活性稳定”的信号传回时,她与林峰击掌相庆;李锐记录下探测器入轨参数,眼中满是激动的泪光;苏晓宇的美食街里,香槟气泡在低重力下缓缓上升,与远处的航天灯火交相辉映。
探测器进入预定轨道后,林峰在指挥中心发表讲话:“‘深空一号’的发射,标志着月球基地从‘科研前哨’升级为‘深空枢纽’。五年前我们在月壤种下第一株植物,今天我们让探索的火种飞向木星。未来,这里将成为人类迈向宇宙深处的起点!”
<!-- 翻页上aD开始 -->